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2022年11月26日,一年一度的中医药消化盛会在线上云端拉开帷幕,在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和天津中医药大学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2022学术年会暨胃食管反流病中西医结合诊治研究进展学习班隆重召开!此次会议是由天津市中医药学会主办,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袁红霞天津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承办,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协办,并得到了天津市各级医院的关注和支持。
根据疫情防控需求,本次会议采取线上模式,“好视通云会议”及“好医生云直播平台”为大会提供了优秀的线上交流平台。虽时空有界,然知识无涯,在线上依然能够感受到大家积极学习的热忱,来自天津市各级医疗机构的消化疾病专家、名老中医、知名学者及在校博硕士研究生等6000余人观看了会议。
会议流程
本次会议开幕式由天津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苗富来主持,出席学术年会的领导和专家有:天津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李庆和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郭义教授、天津市卫健委中医处处长于春泉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王保和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院长何强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王涛教授、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袁红霞教授、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杨幼新教授、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周正华教授。
参加大会开幕式的专家还有: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所长胡玲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丁霞教授、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穆标教授、李慧臻教授、郭卉教授、胡梅教授、崔莉红教授、唐丽明教授等。
李庆和教授
1
开幕式上天津市中医药学会会长李庆和教授指出本次会议的隆重召开,是提升消化疾病临床诊疗能力,推动中医、中西医结合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次重要会议。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严格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积极开展高水平的学术活动,大力倡导“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促进了中医药临床人才的培养。
郭义教授
2
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郭义教授强调中医药应秉持“传承、创新、发展”六字宗旨。传承是基础,创新是手段,以此为基石,中医药的发展才会迎来真正的春天。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在袁红霞教授、杨幼新教授等历届主任委员的带领下,邀请国内专家进行学术讲座,积极举办杏林青苗青年论坛、经典知识大赛等学术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彰显了学会的影响力。未来要再接再厉,不断吸纳科学方法促进中医脾胃病理论创新,促进学科学术繁荣。
于春泉教授
3
天津市卫健委中医处处长于春泉教授重点介绍了近年来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成果新亮点,尤其在中医医疗集群及中医专科联盟医联体建设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希望学会能继续发挥专家优势平台优势,不断推动我市中医消化学科发展壮大。最后对会议的顺利召开给予热烈祝贺。
王保和教授
4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王保和教授在会上指出本次会议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传承精神、守正创新”的中医发展方向,为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天津市消化疾病领域的发展亦有卓越的学科带头作用。
杨幼新教授
5
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幼新教授表示,2022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这一年我们迎来党二十大的胜利召开,为我们未来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天津的中医药事业也实现了新发展、迈向了新高度。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将继续秉承“读经典,做临床”的学术宗旨,坚持中医临床,突出经典特色。把弘扬中医经典、扎根临床实践作为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的指导思想。
专家讲座
大会以“读经典、做临床”为主题,开展了学术交流研讨,邀请六位知名专家进行精彩的学术讲座。
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唐旭东教授
唐旭东教授讲授的题目是:“从君臣佐使看FGIDs的中医多靶点治疗”。唐教授指出FGIDs具有疾病重叠,证候兼夹、复合证候的特征,发病机制复杂,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现代医学采用多靶点药物治疗,与中药复方殊途同归。唐教授分别以IBS、FD、GERD等疾病来分析例证,从病理生理机制、中西医治疗思路的对比,把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提升为更具针对性的中医靶向治疗,形成基于“君臣佐使”的中西医病证结合的诊疗方案,体现了中医药破解FGIDs重叠病症的重要贡献。
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袁红霞教授
袁红霞教授讲授的题目是:“《神农本草经》与经方应用之黄连篇”。袁教授从黄连其药、药证、方证、医案等方面,基于《本草经》的主治论述,对仲景经方进行分析解读。黄连以清热为主要功用,在不同方证中兼具除烦、消痞、止痛、止利、解毒等功效,分析了黄连阿胶汤、泻心汤类方、黄连汤、白头翁汤等重要经方的方证特点。最后通过典型的医案体现了袁教授对经方纯熟的应用心得和深厚的经典功底。
甘肃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舒劲教授
舒劲教授讲授的题目是:“胃食管反流病中医药治疗优势”。舒教授基于最新国内外指南和共识意见,阐明了当前诊断、治疗等方面的现状和问题,在PPI的不良反应、难治性GERD、胃肠症状重叠、心理因素等西医治疗的难点方面,提出中医药治疗的优势所在。最后分享了诸位脾胃病名家诊治GERD的思路及中医药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
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张俊华教授
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正华教授
周正华教授讲授的题目是:“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临证探赜”。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是临床的难点,常规PPI治疗效果不佳。周正华教授从疾病的发病机制、症状特点和中医药治疗GERD方面进行了系统讲解。脾胃升降失和是RGERD的核心病机,在常规辨证分型基础上,周教授提出了肺胃同治、心肾相交、温肾暖土、滋阴疏肝等圆机变法,衷中参西,结合胃镜一辨酸水、二辨黏膜,再辨贲门松弛的微观辨病方法,进一步提高了RGERD的临床疗效。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蒋健教授
蒋健教授讲授的题目是:“郁证性脾胃病的诊断与治疗”。蒋健教授在临床中总结发现脾胃病多伴随焦虑抑郁等情志躯体障碍,并由此提出郁证性脾胃病概念。郁证性脾胃病是以肝、心、脾、胃等脏腑“病郁同存”为特点的脾胃病。蒋健教授总结提出郁证性脾胃病的三大表现、四种类型及五条治疗原则,为中医脾胃病理论发展提供新思路新方向。
精彩点评
Excellent Comments
天津市南开医院消化二科主任唐艳萍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科主任李慧臻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科主任郭卉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处处长丁霞教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副院长刘华一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脾胃研究所所长胡玲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杨幼新教授、天津市和平区卫健委党委书记刘洪斌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消化科主任穆标教授、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王敏教授、天津市静海区中医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胡梅教授、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脾胃科主任王秀娟教授分别做了精彩的主持和点评。
学术沙龙
天津市河西区中医医院房爱芹教授
天津市河西区中医医院房爱芹教授在本次学术沙龙中讲授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特色优势。房教授提出胃肠安作为经典复方制剂,可降低血管活性肽水平,通过调节胃肠动力降低内脏高敏性,从而达到止泻目的。因此,对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应中西医结合治疗,两者之间取长补短,相辅相成,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疗效果。
青年论坛
“杏林青苗”青年论坛由天津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教师发展与评价办公室主任阚湘苓教授和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学处副处长杨晓琨教授主持。
本次青年论坛共有30余名青年学者投稿,通过严格的专家评审,从中遴选出10位优秀学者进行汇报。他们分别是来自天津中医药大学的苗苗、张月林、尤旭颖、孔洋洋;天津市武清区中医医院的寇子祥;天津市静海区中医医院的张洋;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顾世坦、胡蓆宝;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陈旭;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的潘炟。
精彩点评
Excellent Comments
本次青年论坛邀请到十位天津市中医消化领域知名专家组成评审团,对选手表现进行点评及打分。青年论坛评审团专家:武警部队特色医学中心康复医学科代二庆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施丽婕教授、岳妍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学副院长田露教授;天津中医药大学潘淼教授;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柴仲秋教授;天津市南开区三潭医院唐丽明教授;天津市宁河区中医医院副院长韩丽新教授;天津市南开医院消化一科主任陈明教授;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潘从清教授。
经过接近2个小时的激烈角逐,青年论坛最后评选出一等奖2名:胡蓆宝、尤旭颖;二等奖3名:张月林、张洋、孔洋洋;三等奖5名:潘炟、苗苗、顾世坦、寇子祥、陈旭。
阚湘苓处长在青年论坛总结发言中提到,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为青年人的发展提出了殷切希望。青年人才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未来,杏林青苗青年论坛已经举办十一届,是每个青年中医展示风采和提升自我的舞台。青年论坛也见证了不少同道从初试锋芒的青年学者成长为业内知名的资深专家的历程,未来杏林青苗青年论坛要不忘初心,赓续前行,为我们中医药事业培养锻炼更多优秀的人才。
大师论坛
首届全国名中医-黄文政教授
黄文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第二、四、五、六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天津名中医。黄文政教授尤善治疗肾脏病,并创立“疏利少阳三焦”的治疗大法,在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综合征等慢性肾脏病上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曾获省部级科技奖项8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培养硕、博士30余人,其中博士导师20余名,17人获省部级名中医称号。
黄文政教授讲授的题目是:“风药的功效及在肾病中的应用”。黄教授从风药及其历史沿革出发,详陈历代名家的理论阐发和应用经验。继而对风药“解表、胜湿、升清、利水、固表、止痛、止痒、舒肝、镇痉、通络”的十大功效进行一一分析,例举名方。同时结合数十年临证经验,将自身运用风药在肾病治疗中的应用心得和盘托出。把肾炎水肿、慢性肾炎蛋白尿、镜下血尿、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尿路感染慢性期、风湿类疾病肾损伤等肾脏疾病治疗心得娓娓道来,辅以临证验案进行细致讲解,体现了中医大师的风采。
精彩点评
Excellent Comments
天津市滨海新区中医医院党委书记周冰教授和北辰区中医医院院长马国海教授对于黄教授的精彩讲座,表示受益匪浅。同时强调中医的传承不仅仅局限在一张张药方,更重要的是从医者对于老一辈中医人在医德、医术、医风方面的领悟与追求。作为当代中医药人,必须有服务健康中国的初心,有坚持不懈发展中医药事业的追求,有大医至诚的高尚,有常修医者仁心的胸襟,有潜读中医药学经典的修炼,有勤思医论医案的钻研,才可谓之弘扬中医药学。我们做为中医后辈,应该积极投身于中医事业的发展,开阔眼界,提高境界与高度,为我们热爱的中医药事业增添新的色彩。
\ | /
★
在本次会议的闭幕式上,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正华教授对本次学术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了热烈的祝贺。同时表示青年学者是中医事业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应当严于律己、摒弃浮躁、精进学术,为成为一名优秀的临床科研人才刻苦奋斗。
此次会议的圆满成功离不开上级领导和专家的鼎力支持,离不开主承办单位的辛勤付出,通力合作。在此感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周正华教授团队在会议筹办中的各项工作,感谢学会秘书组细致入微,悉心毕力的付出,集众力,汇众智,分工明确默契配合,有力保证了线上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学会将继续秉持“读经典,做临床”的宗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时代不断奋斗。让我们一起相约明年金秋,共襄2023年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