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是指胃黏膜在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下所致的非萎缩性慢性炎症性病变,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黏膜出血点或斑块,黏膜伴或不伴水肿,及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在我国,80% 以上的成年人都具有不同程度的CSG,且男性多于女性,呈逐年上升趋势。此疾病在任何年龄层都可见,其中以青壮年发病者居多,并可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
中医认为本病可归于“痞满”、“胃脘痛”等范畴,其主要症状表现为进食后上腹部不适、胸膈胀闷不舒、反酸呃逆、呕吐为主。中医学理论认为 CSG 大多与饮食不节、情志因素、素体虚弱、外邪犯胃、劳倦内伤等方面有关,与肝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其病机比较复杂。
源流
考证
小建中汤在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中有多处记载。《伤寒论·辨太阳病脉症并治(中)》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第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六》第13:条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第22条:男子黄,小便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金匮要略·夫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第18条:妇人腹中痛,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
《伤寒论》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炙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胶饴一升
《金匮要略》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炙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胶饴一升
方义解析
“建者,复也。中者,中焦脾胃也。建中者,建立、强健中焦脾胃之气也。”小建中汤
辛甘化阳,酸甘化阴,阴阳既生,中气调和,枢机运转,自有阳降阴升之妙。后世叶天士将其总结为“上下交损,当治其中”。小建中汤可以拆分为桂枝汤和芍药甘草汤及饴糖。其中桂枝汤有“伤寒第一方”的美称,其在外可调和营卫,在内可调和脾胃。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以入土平木,加饴糖可甘温补中以缓急。所以,本方在补益脾胃之中加以平肝胆之气,同时又有缓解筋脉拘急之用。
现代药理研究
桂枝中含有桂皮醛、桂皮酸等成分,可促进肠胃蠕动,胆汁分泌、缓解肠道痉挛,同时也有清热镇静、消炎镇痛的作用。芍药中含有芍药苷、牡丹酚、苯甲酸等成分,其作用为抑制胃酸分泌,兴奋神经、抗血小板聚集、清热镇痛。甘草主要含有三萜皂苷,可缓解胃肠道痉挛,增进胃黏膜细胞合成、抑制溃疡、降低胃液酸度等作用。生姜可消肿、抗感染、修复胃黏膜、镇吐等。大枣具有抑制中枢、调节免疫、增强肌力、抗肿瘤、护肝、清除自由基的功能。
验案举隅:
陈某,男,47岁。2021年10月10日初诊。
主诉:胃脘部隐痛数年。
刻诊症见:无明显诱因出现胃部隐痛,喜温喜揉,饭前饭后无区别疼痛,饮酒不多,少食辛辣,无明显嗳气及烧心,(半年前烧心,自行服用中成药)无腹胀,纳食馨,夜寐酣,大便日1行,基本成形,质不黏,小便调,偏口干,欲饮温水,晨起口苦,无胁肋胀痛。舌淡红偏暗,苔中根稍腻,左脉弦,右脉弦微数。
病机:木郁土衰,痰湿中阻,气机不利
治则:培土制木,祛湿化痰,舒利气机
处方:小建中汤+小柴胡汤+外台茯苓饮加减
桂枝15 g白芍30g 柴胡15g 黄芩10g
太子参10g半夏6g 茯苓20g 生白术10g
陈皮6g 仙鹤草30g 莪术10g 薏苡仁30g
生牡蛎30g生姜10g 大枣10g 炙甘草10g
饴糖30ml 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7剂后胃痛缓解,烧心缓解,后继续调方治疗。
按语
从症状分析:患者胃部隐痛,喜揉喜按为虚寒型病症;偏口干,欲饮温水,为中焦阳气不足,阳不足则无法气化津液于口,故口干欲饮温水;舌中根稍腻,为中焦枢轴气机不利,气不利则湿滞于中下二焦;从脉象来看:患者左脉弦,右脉弦微数,双脉都弦是可能为有形之邪阻碍气机,右脉为气,右脉偏数则为气机不利,气郁化火,故偏数。故选用小建中汤温建中阳,兼疏利肝脾之气;配用小柴胡汤以疏利三焦之气,再用外台茯苓饮祛湿化痰;后两方合用,正体现了“治痰先治气,气顺痰自消”之意。
《伤寒论》第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小建中汤加小柴胡汤合用,肝脾同治,使肝木调畅,枢机和利,中气始有权衡。正如《经方实验录》中记载一月经不调腹痛患者某,认为其肝胆乘脾脏之虚,宜小建中加柴胡、黄芩。姜佐景在解释此法时曾说:“我今不待其不差,先其时加柴、芩以治之,不亦可乎”?本方临床应用相当广泛,只要病机相符,主症明确,用之每有效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