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汗证是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分为自汗和盗汗。治疗上多根据病机虚实不同,予以或益气或养阴或调血或清热等不同治法。在遵从辨证施治的基本原则时,也不能忽略仲景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在治疗汗证时遵循的顾护脾胃之原则。
经典调和营卫之方剂桂枝汤中桂枝在《本经》中有“补中益气”的作用,越婢加术汤、防己黄芪汤中均有白术可健脾燥湿,白虎汤中粳米养胃益阴,且诸方中不乏大枣或甘草等顾护中焦之药;栀子豉汤中苦甘相济旨在泻不伤正;承气汤类、大陷胸汤等虽为治疗实证,并无补益之药,但重点提到中病即止,为以防伤及脾胃之意。如此顾及脾胃,只因脾胃是否健运与能否正常汗出息息相关。
“阳加于阴谓之汗”,吴鞠通言: “盖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蒸化而为汗。”若阴阳不相调和则会出现自汗、盗汗等证,在汗具体来说阴即为营气,阳即为卫气。而营卫的产生与输布又与全身脏器密切相关,《灵枢·营卫生会篇》这样描述营卫二气:“上焦出于胃上口,贯膈,并咽,布胸中,以发呼吸而行营卫,是为中气。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泌糟粕蒸津液,上注于肺,乃化为血,是为营气。下焦别回肠,济泌别汁,注于膀胱,是为卫气。”营卫皆本于水谷饮食,三焦皆参与其生成转输,而脾胃是其蒸腐变化之根本,脾胃健运是营卫畅达的保障,故也与汗出关系密切。我们以防己黄芪汤为敲门砖,看仲景是如何止汗兼顾脾胃的。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汤见于《金匮要略》中痉渴暍病脉证第二:“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以及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风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腹痛者加芍药。”
防己黄芪汤方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半 黄芪一两一分(去芦)
右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其中白术用量在水气病中为三分。)
风湿之证,风邪袭表,表则脉浮;湿性重浊,内滞身重。汗出恶风在太阳病中为太阳中风的表征,多为表虚而受风邪,卫气与外邪相抗衡,难顾腠理,腠理大开而汗出。而此处未用桂枝之类,只因并非仅为肺表之病。缘脾胃失运,又兼夹风湿之邪。防己与黄芪用量最大,防己祛风利水,主以祛邪,黄芪补益脾肺,益气固表,主以扶正,顾护脾胃,兼有利水之功以助防己;白术健脾燥湿,且在《本经》中认为其可“主风寒湿痹,……止汗”,加强祛邪基础上兼有固本,炙甘草顾护脾胃并可调和诸药。药简力专,四药同用共奏祛风湿、健脾胃之功以止汗。
验案举隅
刘某,女,37岁 2017.9.16就诊
主诉:自汗3年余。现症:自汗,寐较差,眠较轻浅,晨起眼脸易肿,心悸。口不干,四肢周身困重,乏力,稍恶风。纳可,大便日一次,不甚成形,小便调,脾气急躁。月经量偏少色暗,经前经期无明显不适,昨日经潮。舌淡红,边齿痕,苔薄白,脉沉缓。
辨证:风湿交杂、脾胃失健、瘀血内阻
治则:祛风利水、健脾止汗、活血养肝
处方:防己黄芪汤合当归芍药散加减
防己15g 生黄芪15g 炒白术15g 炙甘草10g
生姜4片 大枣5枚 当归15g 川芎15g
白芍10g 泽泻15g 茯神15g 益母草30g
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复诊:药后自汗大缓,眼睑肿未作,身困重缓,寐转佳,效不更方,原方续服14剂后自汗未作。
按语
患者平素脾气急躁,易肝木乘脾,致脾胃失运。脾虚本易生湿邪,脾主四肢,故四肢周身困重,湿邪又困脾,致脾胃气机失调,气机不畅而水液运输不利,故晨起眼睑易肿,在舌表现为齿痕。脾胃失运,营卫生成乏源,故腠理易开,难以御风,并难以控制正常汗出。患者自汗多年,气随汗出,且脾胃失健,故常有乏力之气虚之症。予防己黄芪汤祛风利水,健脾止汗。加之患者经量较少,故予当归芍药散调血养肝,并助健脾利湿;以茯神易茯苓,加大安神功效以助眠,加益母草活血利水。诸药合用,共奏祛风利水、健脾止汗、活血养肝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