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眩晕痰作祟,白术泽泻化饮方

2022-10-20 20:37
66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昏昏摇摇,如居暗室,如居舟中,如步雾里,如升空中”,相信各位看官们,看了这句话,立马就能想起自己饮酒之后“飘乎乎”的状态,但在生活中明明我们没有喝酒,也没有坐车坐船,怎么也会出现头晕眼花、飘飘荡荡,甚至“居屋床褥,如回转而走”的症状,纵使瞑目敛神,亦不能缓呢?想要解决这种突如其来的眩晕之感,或许,答案就在我们的经方当中。

源流考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有云:“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此条核心内容有三,一为心下,即膈下胃脘的部位。二为支饮,为四饮中的一种,其特点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病名出自《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痰饮咳嗽》:“支饮者,饮后水停於胸,欬逆碍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水肿状,即今之停饮喘满不得卧之病也。”三为苦冒眩,刘渡舟先生曾指出:苦冒眩,言其头目冒眩之苦,有莫可言状之意。它异于普通的头目眩晕症状。这种冒眩的脉象则或弦或沉,或者沉弦共见。这是因为弦脉主饮,而沉脉主水,方与水饮病机相适应。

方义解析

白术,味甘、苦,性温,入脾胃,甘以补脾,苦则燥湿以健脾,温则养脾胃阳气,其补气之力,虽不及参芪,然温燥之性较强,为补中焦脾胃要药,兼能燥湿利水,对脾虚有湿者尤宜。《名医别录》言白术可治 “风眩头痛,目泪出,消痰水……除心下急满……益津液,暖胃,消谷,嗜食”。

泽泻,味甘淡,性寒,甘淡渗湿,寒能除热,长于泻肾经之火,渗膀胱经之湿,为通利小便,去湿泄热之品,故适用于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小便不利兼有热者,或湿热淋证,以及痰饮眩晕或肾经火盛等证。《名医别录》记载其可“逐三焦膀胱停水”,为“除湿之圣药”。

二药相合,攻补兼施,疏利膀胱,固中补虚,使浊阴下泄,清阳自升,如清·黄元御在《金匮悬解》中云:“饮停心下,阳不归根,升浮旋转,则生冒眩,此由土败水侮,故支饮上停。泽泻汤,白术补中而燥土,泽泻利水而排饮也。”

验案举隅

李某 女 69  2020.06.24于天津市南开医院就诊

初诊

主诉:头晕1月余

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间断服用中西药,效果不显,故来就诊。现头目晕眩间断发作,持续时间较短,呈一过性,常伴有胸闷气短。自觉晨起双膝以下水肿,按之凹陷。口干不欲饮水,饮后则胃中振水声时作。纳呆,食欲不佳,夜寐安。情绪烦躁,时有口苦。大便日2-3行,不成形,小便量少。舌淡胖,苔白腻水滑,边有齿痕,脉沉滑。

辨证:脾虚不运,水饮内停,少阳不和

治法:健脾利水,和解少阳

处方:泽泻汤+茯苓杏仁甘草汤+小柴胡汤

泽泻25 炒白术10 茯苓20 杏仁10

炙甘草10 柴胡15 黄芩10 党参10

清半夏10 生姜4片 大枣5枚

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复诊:服上方后头晕几无,情绪平和,小便渐畅,胸闷大减,水肿渐消,诸症平稳,上方加减后继服7剂。

按语

患者以头目眩晕为主症,且口干不欲饮,饮水后胃中有振水音,此为脾虚不运,饮停中焦之证。水饮变动不居,流于下肢,则患者双膝以下水肿,按之凹陷;流于肠道,则大便不成形,日2-3行;流于膀胱,则膀胱气化失司,小便量少。且患者舌淡胖,边齿痕,苔白腻水滑,脉沉滑皆为水饮内停之象。故予泽泻汤健脾利水,涤痰除饮。饮邪上泛,胸阳不振,气机宣通不畅,则有胸闷气短之症,予茯苓杏仁甘草汤,通阳利水。患者纳食减少,食欲不佳,口苦时作,且情绪急躁,此为肝郁气滞,少阳不和之证,故以小柴胡汤疏肝解郁,和解少阳。

小结

头目昏眩为痰饮病常见之症,泽泻汤以补土镇水法,使水湿得行,气得升降,则眩冒自止。文献研究表明,泽泻汤加味对于不同类型周围性眩晕患者在临床上有不错的疗效,并且对于高脂血症、单纯性肥胖症、心脑血管疾病等出现眩晕、身体困重、短气、小便不利时,本方与防己黄芪汤配合使用亦有奇效。

专家介绍


袁红霞,医学博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津市名中医,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临证善用经方,疗效显著。

昵称:
内容:
提交评论
评论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