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隐痛、胀痛、绞痛、刺痛……
腹部闹起来,痛可是多种多样呢!轻微的腹痛,可能大部分人都不以为然,其实腹痛没那么简单,根据疼痛的部位或是性质,腹痛可分为好几种,不同的腹痛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到底腹痛应该怎么办呢?五味中药可能就会解决这个问题!一起来看下去吧!
01
源流考证
附子粳米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第十》:“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附子一枚(炮),半夏半升,甘草一两,大枣十枚,粳米半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熟米汤成,去滓,温服一升,三日服。
《灵枢·五邪》有云:“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盖脾胃喜温而恶寒,阳虚寒盛,阴阳相搏,故见腹中雷鸣;寒邪凝滞,气血阻滞,腹痛如切也。胸为太阳之部,胁为少阳之部,水湿不行,寒气上凌于阳位,故致胸胁逆满。胃中阳气为寒所逼,胃失通降,故出现呕吐。腹中切痛为寒,而附子回阳救逆、温肾助阳、散寒止痛;气机上逆,则取半夏以降气止呕,佐以甘草、粳米、大枣调和中土。本方以附子为君,如燥烈之日,非开冰解冻,不可近也。诸药合用,适用于中焦虚寒而偏于寒盛、湿停、气逆者。
另外,方中附子与半夏的配伍使用,虽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明确指出附子不宜与半夏同用,二者属于配伍禁忌,然而古今医家对此多有异议。尤怡指出:“附子辅阳驱阴,半夏降逆止呕,而尤赖粳米、甘、枣培令土厚,而使敛阴气矣。”张仲景以二者取其相反相激、上下分治之意,无论是历代方书、医案还是在临床上均有人大胆使用,且疗效显著。
02
验案一则
某患者,女,23岁,2021年5月17日于天津市南开区保康医院就诊
主诉:小腹脐周疼痛1年余。
患者于1年前受凉出现脐周疼痛,伴有肠鸣。大便日2-3行,不成形,便前腹痛,便后痛减。自觉脐周坚满疼痛,得温则缓,遇寒加重。月经周期35天,经行6-7天,少许血块,行经时痛经,伴有经行腹泻及肛坠,LMP:4.22-4.28,带下略多色白。舌淡红,边齿痕,苔稍白腻伴水滑,脉弦细。
病机:阳虚寒凝,肝脾不调
治则:温阳散寒,疏肝健脾
处方:附子粳米汤+白术芍药散+当归芍药散
炮附子15g(先煎) 半夏10g 山药10 炙甘草10g
炒白术15陈皮6 防风10 白芍30
川芎6 茯苓10 当归10 泽泻10
大枣5枚
7剂,水煎服,早晚分服。
2021.5.24二诊:现脐周疼痛几无,大便日1-2行,成形,肠鸣减,效不更方,继服7剂。
03
按语
患者于1年前受凉出现脐周疼痛,此为阳虚寒凝之证。寒凝肠腑,阳虚寒盛,阴阳相搏,故见脐周疼痛坚满伴有肠鸣,得温则缓,遇寒加重。脾喜燥而恶湿,湿邪困脾,脾运化水湿功能失常,故舌苔白腻水滑,以附子粳米汤温阳散寒,化气行水。其中以山药代替粳米,为张锡纯经验用药。其认为粳米仅能调和胃气,虽然“粳米甘平,宜煮粥食,功与籼同”,但“强食亦能致病戕生”,而山药性平,平补肺脾肾,健脾益胃生津,补肾固涩止泻。且粳米易粘腻碍胃,影响中焦运化,山药则无此弊,还可健运脾胃,一举双得。患者便前腹痛,便后痛减,盖太阴脾虚,厥阴气郁,当健脾疏肝,故以白术芍药散补脾柔肝、祛湿止泻。寒邪凝滞,寒主收引,故痛经且经血中夹有血块。经行腹泻,带下量多色白多为脾虚湿盛之征,故使用当归芍药散,健脾利湿,养血调肝。
04
总结
认识附子粳米汤,临证仅能治疗与经文相似疾病,但是若能辨清附子粳米汤证,便能扩展其使用范围,这就需要理清附子粳米汤中药物及其药对在仲景学术中的应用,以便更好地掌握该方所切中的病机。其中附子与半夏配伍,若辨证准确、配伍合理、煎煮得当,亦安全无毒、疗效显著。
专家介绍
袁红霞,医学博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天津市名中医,首批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医药学会消化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从事中医药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年,临证善用经方,疗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