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皮肤瘙痒怎么办?你是不是以抠挠抓掐四大手法“作用”于瘙痒部位?如果用抓挠来止痒,效果往往只是暂时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长期反复抓挠,皮肤上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甚至出现苔藓样变或湿疹样变,就会导致皮肤变厚、粗糙,甚至抓破后会继发皮肤感染,严重的可能引起溃疡。那皮肤瘙痒有何克星呢?下面请一起见证今天的主角“犀角地黄汤”的威力!
源流考证
犀角地黄汤源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其功效为清热凉血、解毒散瘀,本方是治疗温热病热入血分证的常用方。《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治伤寒及温病应发汗而不汗之内蓄血者,及鼻衄、吐血不尽、内余瘀血、面黄、大便黑、消瘀血方:犀角一两,生地黄八两,芍药三两,牡丹皮二两。右四味,㕮咀,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按照传统理论: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犀角地黄汤的凉血与散瘀是一对矛盾。对此,张璐在《千金方衍义》中论犀角地黄汤:“血得辛温则散,得苦寒则凝。此方另开寒冷散血之门…此《千金》不言之秘,不觉为之发露”。认为犀角地黄汤不同于其他温散类方剂,独具凉散之功。而此方的凉散关键在于方中药物之功用独特,犀角虽为寒凉之品,但又具较强的走散之性;地黄在凉血滋阴之外,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的功效,赤芍为凉血散瘀之品,丹皮也兼有凉血与化瘀两种功效,正是将这些药物集中起来,才形成了这首凉血散瘀名方。一些医家根据某些疾病同时存在血热与血瘀,且瘀热相互胶结不散形成瘀热证候的现象,明确提出“瘀热相搏”这一临床证候。犀角地黄汤虽主要为温热病而设,主治热入营分之迫血妄行者,但在临床应用中本方并不局限于温热范畴。凡是属于血分郁热、化瘀生风所致的顽固性皮肤瘙痒症均可用之。
病案分析
某男,78岁,2021.07.22于天津市恒仁中医医院就诊
初诊:皮肤瘙痒反复发作8年余。患者曾前往各大医院治疗皆收效甚微,双上肢及颈背部皮肤奇痒,昼轻夜重,夜不能寐,搔之破溃伴皮下出血点。现症见周身皮肤抓痕累累,有血痂及色素沉着、角质层增厚。观其面色黧黑,身体消瘦,纳一般,二便调,舌黯红,中裂纹苔少,脉沉涩。
辩证:血分郁热 ,化瘀生风
治法:凉血化瘀, 清热止痒
处方:犀角地黄汤加味+薏苡附子败酱散+升麻6g、紫草30g、天花粉30g
水牛角15克 生地60克 赤芍10克 丹皮10克
升麻6克 紫草30克 天花粉10克 薏苡仁30克
附子6克(先煎)败酱草15克
5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2021.07.29二诊:皮肤瘙痒明显减轻,效不更方,继服7付。
2021.08.05三诊:皮肤瘙痒几无,皮肤色素沉着几无,夜寐安,自觉服上方胃口稍有不适,舌淡红,中裂纹少苔,脉沉。予当归饮子加减。
患者前后皮肤对比
按语
患者皮肤瘙痒日久入血分,久病则瘀,瘀久生热,故面色黧黑,舌黯红,脉沉涩,皆反映体内有瘀滞;昼为阳,夜为阴,人体处于安静的状态下,气血运行相对迟缓,血液瘀滞情况加重,血液不能滋养皮肤,故夜间加剧;瘀热互结伤阴故患者舌象少苔有裂纹。此为“瘀热互结”之证,治疗应以“清热毒、养阴液、化瘀血”为主。犀角为君,味咸,走血、软坚散结,性寒,凉血清心、解毒透热,使火平热降,毒解血宁,现多以水牛角代之。“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生地黄凉血清心滋阴,吴鞠通的《温病条辨》还指出生地“去积聚而补阴”,这里的去积聚当指活血化瘀之效。赤芍清营凉血、活血祛瘀,其治疗热病出血、发斑的效果较优。丹皮“泻血中伏火”,王绵之教授指出丹皮在犀角地黄汤中“入血分清热泻火,同时又能够散瘀血,既清热又凉血,还能活血”。另佐升麻清热解毒、发表透疹,紫草凉血活血透疹,天花粉清热滋阴生津。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肌肤甲错”多认为为有瘀血之征,如大黄蛰虫丸证之“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胡希恕胡老认为本方不但可排脓,还可去湿痒,临证用于硬皮病、顽固性牛皮癣等,薏苡仁配伍败酱草以清热活血,少佐附子辛热,助阳行郁,并防服寒药后更伤中阳。三药合用,清热活血不伤阳气,温阳扶正而不炽热毒,令湿浊涤散,卫阳得宣,皮疹乃尽。三诊患者瘙痒几无,病“衰其大半而止”,考虑患者年岁高,脏腑功能衰退,久病机体气血不足,此时予当归饮子养阴血、润肌肤,是为所宜。
总结
犀角地黄汤具有清热之中兼以养阴,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之虑,凉血之中兼以散瘀,使血止而无留瘀之弊。本方并不局限于温热病范畴,凡有是证,就可用是方。皮肤性疾患病机多属血分有风、湿、热邪合而为患,但以瘀热为核心,若久病不愈,可有瘀热伤阴、瘀热化燥或风痰瘀热酿毒之变,因此其治疗不可仅着眼于清热法,时存在阴液损伤与血液瘀滞,应注意配合滋养阴液和活血化瘀。临床上要以此法为主加减、灵活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