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MIDSUMMER、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1. 源流考证
半夏厚朴汤源自《金匮要略》,是主治咽喉部有异物感的专方。《金匮·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22》指出:“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所谓“炙脔”,是中医常用以比喻堵塞咽喉中的痰涎,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古人称之为“梅核气”,女性尤其多见。表现为有咽喉中异物感,吞吐不得,情志不畅,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仲景对该病症状的描述极为简单,仅“咽中如有炙脔”六字。首先可明确表明其病位在咽喉。咽喉是经脉循行交会之处,在十二经脉中,除手厥阴心包经和足太阳膀胱经间接通于咽喉外,其余经脉均直接通达。咽为胃系之所属,与胃相通,是水谷之通道,脾胃疾病多反映于咽喉。故咽喉为气机升降之关隘,同时亦为少阳三焦气机、水火升降枢机之要冲。
半夏厚朴汤方
半夏一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
生姜五两,干苏叶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日三夜一服”。
2. 病案分析:
咽喉堵闷案
张某,女,58岁,2021年4月1日初诊:胃胀伴食后咽喉堵闷不适1周余。患者1周前疑因受凉而胃脘胀满,服四磨汤、拉唑类药物后缓解,无反酸,烧心,自觉咽喉部堵闷有异物感,饭后明显,生气易发作,无咳嗽无咯痰,无胃痛,无口干口苦。平日自觉气短畏寒伴四肢逆冷。纳尚可,寐欠安,无梦,大便2-3日1行,成形质粘,小便调。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痰凝气结 中焦虚寒
治法:理气化痰 温中补虚
处方:半夏厚朴汤+枳术汤+四逆汤+香砂六君子汤
清半夏10g 厚朴10g 苏梗10g 茯苓10g
生白术30g 枳实10g 熟附子(先煎)10g
生姜10g 干姜6g 炙甘草10g 木香6g
砂仁(后下)6g 党参10g 陈皮6g
7剂,水煎服,早晚温服。
药后复诊诉诸症缓,情绪转佳,寐安,但大便2日1行,难解,予上方加熟大黄6克,继服14付后咽部堵闷感、胃胀几无,四肢逆冷明显缓解,大便日1行,易解。
按语
该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又因感受寒邪伴情志不遂,脾胃虚寒导致其气机升降失常,一则运化功能减弱,出现食谷不化而胃脘胀满、身体乏力气短;二则体内津液输布异常,导致水饮停滞从而聚湿成痰,痰气交阻于咽喉故见咽喉部堵闷异物感。脾阳不足不能温养全身则畏寒和四肢逆冷;阳明经气上逆,致是胃气不得下行,“胃不和则卧不安”,故患者胃脘胀满且睡眠欠佳;脾虚湿盛故苔白腻,体内有痰饮则脉弦滑。该患者的主要病机在于痰凝气结,中焦虚寒,故宜理气化痰,温中补虚之法。
半夏厚朴汤中半夏辛温入肺胃,化痰散结,降逆和胃,苏梗替换苏叶则更偏重于理气宽中,生姜发散解表,故可打开津液流通的通道,使津液正常输布。厚朴味苦能涌泄凝滞之津液,茯苓淡味可渗泄水饮。故半夏厚朴汤辛开苦降、淡渗利湿以祛除“痰饮”。
此外患者胃脘受凉,脾阳不升,胃气不降,气机不利则胃脘胀满,故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行气消胀。佐以枳术汤行气健脾,疏利气机。中焦阳气虚弱,脾阳不能温养全身则畏寒且四肢逆冷,故用四逆汤温中袪寒,温补脾阳。诸方合用共奏调理脾胃气机,温化痰饮之功。其组方缜密,用药巧妙,颇具吹糠见米之功效。
3. 讨论
“炙脔”字面之意为烤肉,即“炙肉”。简短二字即形象的描述了咽喉部的不适感。“炙肉”二字不仅仅是出现在《金匮要略》中,《千金要方》亦云: “胸满,心下坚,咽中帖帖,如有炙肉,吐之不出,吞之不下。半夏厚朴汤方。”《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咽中如有炙脔,谓咽中有痰涎,如同炙肉,咯之不出,咽之不下者,即今之梅核气病也。此病得于七情郁气,凝涎而生。故“咽中如有炙脔”实际上可看作为“胸中痛,气上冲胸”“胸满,心下坚”时出现的咽部不适症状。仲景所言“心下”即指中焦脾胃,故其病机实为“肝气不舒,脾胃气机失调而上犯至咽喉”本方应用范围当为痰饮、气结或者外邪里饮所导致的咽部不利、胸满闷、咳嗽、咯痰、腹胀、纳差及胃神经症等,病位可在胸部及心下,但多伴有咽部不适、异物感。所以咽部出现不适症状也可从调理身体气机论治,气机调畅,脾胃运化与津液输布正常,则咽喉部症状消失,故称咽喉为气机升降之关隘。